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日月永在 > 第285章 学习才能强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朕说的教育不是咱们大明眼下这种,府县士林学子自己找老师、寻私塾。”

朱允炆抬头,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而是官办学堂,搭建更成熟的教育体系,从孩童抓起,从教书识字到系统的知识传授,直到长大成人,参加省考、国考。”

“工部改良了活字印刷术,朕去看了一眼,实验的结果非常喜人,只要制造大量印刷机,一年半载的功夫就可以印刷出数十万本书籍,所以朕打算兴办教育,先拿南直隶、江西和浙江做试点,官办学堂,招收五六岁以上的孩童,免费施教。”

免费施教!

解缙只觉悚然一惊。他仿佛看到了一处明堂之内,成千上万的孩子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场面。

这群孩子读着《三字经》、《百家姓》进行启蒙,而后画面一转,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又开始读《太祖实录》、《建文大典》!

“朕喊你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此事。”

朱允炆瞥了一眼解缙,发现后者此时完全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不满的轻咳一声,后者顿时惊醒躬身。

“陛下但有谕示,臣必鞠躬尽瘁。”

“教育是国之根本,所谓长江后浪催前浪,咱们这一代人早晚会老去,接班的后浪总得比咱们更聪明才是,不然黄鼠狼下崽子,一窝不如一窝,国家怎么才能进步?”

朱允炆敲了敲大案,笑道:“所以朕要为这群孩子编一套成系统的教材,你是《建文大典》的总编,是我大明首屈一指的大才子,朕想听听你的建议,如何给这些孩子选书。”

解缙有些紧张的吞了一口口水,他知道他接下来的话,将会影响大明整个天下未来几百年的走向!

皇帝历来颇有城府,且心中向来颇多主见,教育为国之根本所在,朱允炆不可能毫无腹稿想法就传召他。

此番对答,一定要摸透皇帝的喜好才是。

“臣的看法,应当以博学为主。”

解缙组织起语言,字斟句酌的说道:“先洪武年,天下学子自小以古之先贤的书籍开蒙,而后读四书五经,习练八股文参加科举入仕,然今日之大世,八股取材已经注定落后。

所以只读先贤古籍已是不行,教育,理当旁征博引。

幼童入学,必先识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可。等孩子大上一些,再辅以其他的书籍课程......”

解缙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朱允炆抬手,当下便缄口。

“朕的想法与卿有些不同。”

朱允炆摇摇头,古人谈教育,还是过于保守和固执了。

“卿所言,左右都绕不开国学,国学虽重,然仍取材狭隘,朕想除国学外,再添新课。

孩童入学开蒙,理应识字,而等识字之后,国学只作为主课之一,数学、青史、思想政治都要有专门的讲师,而辅课也要有,包括工匠方面、行伍方面等都应存在。”

朱允炆为解缙勾画的蓝图恢弘壮阔,让后者不禁瞠目结舌。

“一日四个时辰与学堂之内,光读国学一课甚是乏味,理当劳逸相合,而且我大明的儒林学子多手无缚鸡之力,身形消瘦羸弱不堪,颇失男子气概。

所以每天的课程之中也要加上适当的运动,古之君子六艺还有骑射剑术,朕觉得这就很好,取其精华之处,幼时教这些孩子强身练体,等他们大了,再教他们操戈骑马,射箭挥刀。”

体育课、军训课,这两课在朱允炆的眼中那是相当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旬十日的最后两天休课,每五个月放一个月的假期,正好赶在三伏、三九,谓之暑寒两假。而平素上学之日,辰时起,未时止。学堂管一顿饭,也算节省百姓的民力了。

百姓苦寒,吃糠喝稀,孩子的身体营养哪里跟得上,所以咱们官办学堂,在这一块也不能省。”

解缙频频吞咽唾沫,良久才回过神来。

“陛下爱民如子,微末之中也能挂怀圣心,臣钦服,只是如此一来,开销颇巨啊。”

“朕知道。”

义务教育还管饭,百姓还不抢着头把孩子送进学堂之中,大明人口怎么说也有好几千万,如此庞大的基量,朝廷的财政支出恐怕比每年的军费还高。

“所以朕也没有说要开设全国,慢慢来,就朕先前说的南直隶、浙江和江西三省,每个府只建一所,每年国库的岁入如果喜人,那就年年开、年年办。

十年咱们做不到全国每一个县都有,那就二十年、三十年,朕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大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朕的梦想便是将来哪怕只是一个贩夫走卒、官衙胥吏都比今日翰林院的学子还有才华。学习才能获取知识,而只有知识才能强国。”

学习强国?

自皇帝嘴里吐出来的新鲜词汇总是层出不穷,但其中蕴含的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人大为触动。

解缙忙拿笔抄录下来,觉得又可以从这两个词中衍生出不少的知识点,填充进《建文大典》之中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