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体育 > 花与剑与法兰西 > 第八章 争论与疑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一个人坐上一张沙发上,表情十分冷漠,似乎也正是这种冷漠的原因,也没人和她聊天,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两个人对视了一瞬之后,这位金发女子别看了视线,没有展露出任何表情来。

夏尔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奇怪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对面是个美人。而是因为他突然觉得好像对方哪里有些熟悉一样。

然而,他仔细思索,却没有任何与这位女性有关的记忆。

想了片刻之后,没有一丝头绪的夏尔只好把这个放到一边,带着玛蒂尔达找了一张靠在角落里的沙发坐了下来。

就在这时。随着客人们的一阵鼓噪声,公馆的主人卡特琳娜-德-佩里埃特小姐走了进来,也正式宣告了今晚沙龙的开始。

和惯常的方式一样,穿着裙子拿着扇子的蓝丝袜小姐坐在中央,和围坐在她四周的客人们谈天说地,而仆人们不断地送上冷饮和点心以飨宾客。

出席的年轻人们为了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赞赏和主人的青睐。一个劲地高谈阔论,间或夹杂着几句俏皮话,因而沙龙一直欢声笑语不断,倒是让夏尔突然找到了一丝过去的回忆。

因为这个沙龙惯常讨论的就是文学话题,所以不知道由谁开的头。大家讨论到了海峡对面的那个国度上去了。客人们对于不列颠岛上的文学各自发表自己的阐述,或赞赏或褒贬,一时间讨论的气氛突然热烈了起来。

“英国人冷漠而且缺乏热情,而文学最重要的就是激情,没有激情的迸发就不会有文学,我敢说,天性就是冷漠傲慢的海岛民族,是不可能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文学的。”一位在座的年轻人评论了起来。“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虽然看上去不像。但是英国人毕竟还是有点儿文化的——不过,也就是有点儿而已。”

他的这一番评论,惹起了一阵附和式的哄笑,毕竟数百年来,法国人一直都在嘲弄英国人没文化。

当听到有人对英国的文学表示不屑之后,玛蒂尔达终于忍不住了。她也忘记了原本的沉稳,自己出声参与到了争论当中。

“先生。我认为您的这个论断是不太妥当的。”玛蒂尔达抬起头来看着对方,“虽然可能比不上我国。但是英国并非您所描述的那个荒漠,难道拜伦勋爵、雪莱先生还有华兹华斯先生他们的作品不够好吗?拜读过他们的作品之后,我倒是觉得他们才华横溢呢……”

“拜伦?他的作品我可不觉得好,只是一个愤世嫉俗者而已;雪莱倒是不错,不过也无法和我们的德-弗洛里昂相比,至于华兹华斯,嘿,他算什么!”那个被反驳了的年轻人似乎有些不高兴,所以以一种不耐烦的语气回答。

“德-弗洛里昂先生虽然很不错,但是也没有理由因此贬低拜伦勋爵和雪莱吧?我认为文学应该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好的就是好的,先生。”也许是因为兴趣之所在的原因,玛蒂尔达难得地严厉了起来,“而且,我认为德-弗洛里昂先生在诗歌上的天赋是无法与雪莱相比的,绝对不能。”

【让-皮埃尔-德-弗洛里昂(jean-pierre-claris-de-florian,1755-1794),是伏尔泰的侄孙,天资聪颖。他曾翻译过《堂吉诃德》,并且创作过大量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喜剧和牧歌式田园诗,三十七岁就进入法兰西学士院。

他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继拉封丹后最重要的寓言诗人。大革命期间,他因贵族出身被捕,出狱后不久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那只是您的个人看法而已。”对方回答,“再说了,他们现在都过世了啊。我们的文学传承源远流长,有司汤达,有巴尔扎克,还有雨果,以后还会有更加闪烁的群星,可是英国人还有什么?难道能抱着莎士比亚再吹嘘上三百年吗?”

“莎士比亚值得再铭记三百年。”玛蒂尔达毫不示弱,“更何况英国人现在也不是没有什么优秀的文学家,我觉得狄更斯先生就很不错。”

她的这句话,不期然间也引发了一阵赞同声。显然有不少人也同意她的看法。

在这个年代,狄更斯还没有写出后来那本在法国恶评如潮的《双城记》(因为这本在1859年面世的人,写得太脱离背景时代的法国的现实了)而损伤自己良好的声誉,这位写出了《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的作家,正被海峡对岸的法国人们欣赏着。

“您就算百般维护这个店小二民族,也无法改变它只是个文化沙漠的事实。”眼见风向有些不利于己方,有人说出了不太友好的嘲讽,“不列颠人只是个大杂烩而已,并没有值得一提的文化。”

【店小二民族,是当时欧洲大陆上一些人对英国人的蔑称,形容他们小气自私,冷漠势利。】

就在玛蒂尔达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角落里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这个店小二民族,数百年来已经打败了面前的一切敌人,甚至打败了我们的国家——如果我们嘲讽他们的话,岂不是对我们自己来了一次双倍的嘲讽?先生,您似乎对现状有些过于的见识不清了。因为无聊的意气用事而去否认别人的优点,这不是爱国主义,这是纯粹的愚蠢,先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