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169章 足智多谋,计废太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章 足智多谋,计废太子

“宋太祖赵匡胤收回了武将们的兵权,以文立国,以此来防止出现唐末的藩镇割据。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

越来越多的人弃武从文,

汉人身上的尚武精神也日渐衰弱,

北宋的军事实力也因此逐渐消退。

然而就是这样情况下,

宋太宗却还要一意孤行发动战争,结果导致宋军接连惨败。

这一系列的失利让官员、百姓,

甚至是军队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作战能力,对与辽国的对抗失去了信心。

这也标志着‘大怂朝’时代,正式开始。”

“大……大怂朝???”

寇凖一脸愕然,

宋仁宗脸色铁青,

刘娥则是一脸的严肃。

往后一些的宋徽宗赵佶,脸上有些尴尬;

而赵构,却依旧是一脸的不屑,道:“怂能换来和平,何乐而不怂?”

……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中元节前一日,

寇凖诞生于华州下邽的一个官宦之家。

但寇凖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因此由盛转衰,陷入贫寒。

尽管家中日子过得艰难,

但深受书香世家熏陶的寇母,对寇凖的教育极为重视,时常督促他勤勉向学。

在五代后晋时中过进士,曾在一个贵族府第担任秘书一类的小官。

寇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中落,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凖的学习。”

“寇准年幼之时性格豁达不羁,

热爱武艺与狩猎,

崇尚古时候那种豪纵的生活。

但他的母亲,却对他很严厉,也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次,寇母在极度失望与愤怒之下,随手抄起一个秤砣就向寇准掷去。

秤砣重重地砸在寇准的脚上,顿时血流如注。

经过此事后,寇凖竟然真的幡然醒悟。

他一改过去的志趣和行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本中,发奋苦读。”

“日日夜夜,无论风雨雷电,寇准都坚守在书桌前。

而寇母也时常陪伴在他身旁,

一边织布一边关注着他的学习。

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后来寇母为了激励寇准更加努力地学习,画了一幅画,名为《寒窗课子图》。

画面上描绘的是母子二人相依相伴、共同学习的情景。

而在画作的上方,还题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金光中,寇凖的灵魂跟着默念出了这首诗,眼中的泪水……哦,他已经死了,没有眼泪了。

回忆着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寇凖心中既温馨,又痛楚。

“寇凖年少时便才智超群,

年仅八岁,便作吟诵华山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中可见其才气和志向。

寇凖尤其喜爱《春秋》三传,

把它们读得滚瓜烂熟,理解得极为透彻。

这也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了进士。

宋太宗对于进士的选拔极为重视,

他常常会亲自到殿前的平台看望并提问这些新晋的士子。

由于年纪轻的人,

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难以得到录用,

因此便有人便劝说寇凖,让他虚报年龄以增加被选中的机会。

但寇凖却拒绝了,并说自己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又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后来,寇凖凭借自己的真实才华和实力成功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

他先是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期届满后又改任成安知县。”

“寇准任成安县令时,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

‘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

暗地里,

他却化装私访,早出晚归,

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

那些嗅到危机的恶人,开始联名上告大名府,

参寇准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

府尹听闻后,派人前来调查。

果见县衙大门紧闭,案件堆积如山,

不禁勃然大怒,

决定亲自前来督查。”

“见大名府尹亲临,寇准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

‘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

次日,县衙内外原被告云集,人声鼎沸。

寇准稳坐公堂之上,

府尹则并坐于右,

衙皂两旁严阵以待。

寇准一拍响木,大声宣布:

'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

整个公堂之上顿时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府尹只好掩耳呆坐。”

“半个时辰状词方毕,寇准依次断案。

他法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人齐声欢呼‘青天大老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