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97章 兵不厌诈,骚扰、偷袭加下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章 兵不厌诈,骚扰、偷袭加下药!

“杜充掘开黄河试图阻拦金军。

然而可笑的是,金军却转道从山东继续南下。

建炎三年正月,金军攻占徐州,进犯泗州。

然而汪、黄仍隐瞒军情,并再次建议赵构派人求和。

金军长驱直入,击溃韩世忠、刘光世军队,渡过淮河,以议事为名诱赵构留扬州。

二月初,金军急袭扬州,赵构闻讯大惊,匆匆逃离,直至平江府才稍事安顿。

在逃亡过程中,赵构狼狈不堪,

甚至在瓜洲被吏部尚书吕颐浩及礼部侍郎张浚追上时,才得知金军已入扬州。

为了求得金人宽恕,

赵构下诏录用张邦昌亲属,并再次向金人乞和。

同时,他外放汪、黄二人,拜朱胜非为右相,升任王渊为签书枢密院事以酬谢其扈卫之劳。

他这一系列举动,无不显示出赵构在金人面前的软弱和无能。”

随着苏治的讲解逐渐深入,

其它朝代的百姓们对赵构的无耻、无能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但百姓们对他了解的越是清楚,便越是鄙视与唾弃。

“这……”宋徽宗赵佶支吾了半晌,却始终未能吐露出一句完整的话语。

因为他感觉,倘若自己身处其境,恐怕也不会比赵构好多少。

隋炀帝杨广则面露轻蔑,讥讽道:

“果不其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赵构,真是完美地继承了宋徽宗赵佶的‘衣钵’呢!”

崇祯帝朱由检不禁叹息道:“这宋朝皇帝,可真是个顶个的软弱啊!”

“大宋,大怂……”宋太祖赵匡胤苦笑着呢喃道。

他这下终于知道,苏治为何会以“大怂”来称呼大宋了。

“赵构一路奔逃,金军则紧追不舍,沿途遭殃的,自然是大宋百姓。

从杭州至越州,再经明州至台州,

直至最终逃到茫茫大海上,方得暂时喘息。

最后金军因为不擅水战,才选择撤兵。

而这就是赵构的一贯表现,

从他即位到最后退位,

他坚持并奉行的唯一原则便是——妥协!

对于金人提出的任何条件,他都竭力去满足;

每当金军来犯,他便选择逃避。

这样懦弱无能的皇帝在位,南宋又有何希望收复中原呢?”

宋太祖赵匡胤欲哭无泪,长叹一声道:

“我赵匡胤究竟造了什么孽啊!大宋王朝,真的丢尽了华夏儿女的脸面啊!”

赵匡胤的苦,只有他自己去咽下,

因为大宋抑武崇文的基调,便是他自己定下的。

视频继续播放,

“南宋绍兴十年,

金兀术(完颜宗弼)撕毁之前的和议,再率倾国之兵南侵。

对于金国的再次入侵,

这个一直沉浸在屈辱和平中的王朝,几乎毫无防备。

金国大军来势汹汹,如疾风骤雨般迅速占领了河南、陕西的多个州县。

此时,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正率领两万士兵并携带大批将士眷属,北上前往开封就职。

当刘锜率军行至顺昌时,

前方突然传来金军已经攻陷东京开封的消息。

金军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经抵达了陈州,距离顺昌仅有一百五十里!

顺昌地处淮北颍水下游,是金军南下的必经之地。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锜果断决定全军驻守顺昌,以阻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下。”

“然而,当时刘锜所部仅有两万人,

其中主力是原来王彦率领的着名抗金部队(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组织的抗金义军),但能出战者仅有五千人。

与此同时,由开封向顺昌杀来的金军却有十万之众,双方兵力无比悬殊。”

“有人建议刘锜向南撤退以避金军锋芒。

但刘锜知道,如果弃守顺昌向南撤离,一旦被金军的骑兵追上,整支队伍必将遭受覆灭之灾。

而且金军占领顺昌之后,便可长驱直入侵扰两淮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认为唯有‘背城一战,于死中求生’,才能挽救南宋的危局!”

“备战金军,

刘锜开始发动民众环城修筑土围,用以护城屯兵,同时加固城池、增设障碍。

他还凿沉了撤退用的船只,以示破釜沉舟、誓死不退的决心。

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的全家老少搬到一座庙里,并在门口堆满干柴。

他嘱咐守卫的士兵一旦金军破城,即放火焚烧他的全家。

这种悲壮的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士兵和百姓们誓死保卫顺昌城的决心。”

“接到顺昌告急军情的宋高宗赵构,顿时惊恐万分、手足无措。

危急时刻,他想起了那群敢打硬仗的将领。

于是赵构火线提升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为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

并命令他们前往准东、准西和湖北驻守,以构筑起一道抵御金军的防线。”

“由于担心驻守顺昌的刘锜孤军被歼灭,

赵构又屡次催促驻军鄂州的岳飞挥师北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