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133章 王福娘(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唐朝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崔知之和王福娘这对璧人,就如同一对恩爱的鹤鸟,在潼关的一片宁静小宅中,以琴瑟和鸣的方式,悠然自得地度过着每一个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子。崔知之,那位温文尔雅的君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王福娘,那位温婉贤淑的佳人,针织女红无所不能。他们并肩而立,彼此的心灵紧密相连,共同品味着岁月静好的甜美。

然而,历史的巨轮毫不留情地向前滚动,任何个体的脚步都无法阻挡。唐朝的安史之乱,如同一场狂暴的飓风,席卷了整个大唐的疆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日子,唐玄宗在洛阳失守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了整个朝廷。宦官监军边令诚趁机进谗言,诬陷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叛国。唐玄宗一怒之下,下令斩首两位大将。消息一出,朝野震惊,人心惶惶。

在这乱世之中,崔知之被朝廷征召,出任兵马副元帅,统帅20万大军,镇守潼关。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临危受命,毫无退缩之意。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作为主将,与崔知之并肩作战,他们加固城防,深沟高垒,决心与叛军决一死战。

然而,唐玄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为这场战争增添了无尽的变数。他盲目地下令出关反攻,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潼关的失守,唐军也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崔知之在激战中展现出无比的英勇,他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鲜血染红了潼关的每一寸土地,如同一幅悲壮的画卷。

叛军攻入潼关后,对崔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全家老小无一幸免。幸运的是,王福娘恰好回家探亲,才得以躲过这一劫。当消息传回王家时,王福娘如同遭受了五雷轰顶般的打击,她的内心仿佛被撕裂一般。她无法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她的世界在瞬间分崩离析。

她呆呆地站在崔家的废墟上,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模糊了她的双眼。她仿佛能看到崔知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那坚定的眼神和无畏的勇气。她回忆起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拥抱、每一个共同度过的日夜都如同刀割般刺痛着她的心。

“崔郎,你为何离我而去?”她空洞的目光望向远方,口中喃喃自语,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她的心被尖锐的痛苦所刺穿,无法呼吸,这种痛苦超越了言语的表达,如同烈火灼烧,又如寒冰刺骨。

万念俱灰之际,她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决定削发为尼,远离这纷扰的红尘,寻求内心的宁静。她步履沉重地走进寺庙,开始了清苦的修行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在佛像前默默念诵经文,为崔知之祈福,也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丝慰藉。

崔家的灭门之祸成为了她心中永恒的痛。她在寂静的夜晚回忆着与崔知之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温馨的画面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泪水无声地滑落,浸湿了她的衣袖,也浸湿了她的心灵。

在寺庙的岁月里,王福娘逐渐学会了放下和接受。她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中,而是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明白沉溺于悲伤无法改变现实唯有让自己变得坚强才能勇敢面对未来。

她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与温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良和慈悲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慰藉。她明白虽然心中仍有遗憾和伤痛但生活仍在继续她必须坚强地走下去。崔知之虽然已离她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她的心中成为她前行的动力。

当安史之乱的叛军如狼似虎般攻下长安城时,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向西进入蜀地。他的背影,是那样地狼狈与无奈,昔日大唐的辉煌似乎在这一夜之间烟消云散。长安,这座承载了无数荣耀与梦想的城市,沦为了战乱的牺牲品。街道上弥漫着硝烟与死亡的气息,宫殿内的珍宝与秘籍或被掠夺,或被焚烧。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在混乱中逃往朔方。他面容憔悴,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在诸将领的拥戴下,李亨毅然称帝,是为唐肃宗。他的称帝,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延续,更是为了重振大唐的雄风。唐肃宗迅速调回在河北攻打史思明部的朔方、河东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二人。这两位将领,都是忠勇之辈,他们率领着精锐的部队,誓要为大唐的荣耀而战。

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到来,给了唐肃宗极大的信心。他任命自己的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上统领所有唐军。李豫虽然年轻,但他有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他带领唐军,以雷霆万钧之势,陆续收复了河东地区、洛阳、长安等地。每一场胜利,都是对叛军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对大唐百姓的一次安慰。

然而,就在唐军节节胜利之际,叛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安禄山,这位曾让大唐震颤的叛军首领,竟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暗杀。这一消息传出,叛军士气大挫。在唐军的猛烈攻势下,叛军渐渐败退,安史之乱终于走到了尽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