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尘途雕弓落 > 第106章 论衡何必帐中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是承守真却与此人攀谈起来,以承守真的严肃整齐,若是寻常官员站在其面前也是战战兢兢。而这官员却能侃侃而谈,虽对承守真崇敬之意跃然面上,但是言语间尚能保持一份平常心,凡承守真问及之处,皆能言之有物,本地风物政事也是颇为熟稔。承守真也是寒门弟子,其父也是地方小官,而他寒窗苦读,两榜进士出身,也是地方为官一路走来,深知为官不易,尤其是没背景的读书人更是如此,非大智慧大机遇不能脱颖而出。四方之内,西陆及东国皆以出身定官品,莫说寒士,庶族也是无出头之日,大綦虽也开科取士,也是为开国元勋及中州显贵把持,寒门出身者百无七八,唯大肇科举已经是天下寒士出头的捷径了,因此这条路上不知多少人蹉跎了岁月,这知县年庚不及而立已经是年少得意了。

承守真从营丘通判及相关官员的言谈中也能看出此知县已经成了此地官场的另类,这一路叙话大概也知道所以然了。混沌官场中,若是老于世故的官僚评价此子,起码一个轻浮自矜的评语是少不了的,但是在承守真这等敢于任事之人看来,为官一任,此人能保持一颗纯实朴素的良心,实在殊为难得,承守真在他身上似乎是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反而甚觉欣慰。

当然此子许多做法和想法,颇有些天真的意思,但这也是事出有因。大凡寒门出身之人,入了官场,大半如此,概因即无宗族父老扶持,也无家学渊源教育,再守着清廉之身,那资深的幕客都是雇佣不起,只能靠着自己的天性悟性慢慢摸索,这其中多少人就此沉浮与底层,一辈子也无出头之日。而子庚相公、士学士等一众人致力新政,不就是为此?

所谓冗官冗费,不就是朝廷为了平衡科举取士,而大开勋贵世家门荫之路。一个差遣官,到有七八个散官候着补阙,朝堂上做事的不及寄禄官半数。而为了抑制武勋,只拿大把的阶官和赏赐下来,大肇两百个府监,挂名取饷的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的阶官怕不少于千人。

承守真此次回朝,难道只是为了办上几个通天的案子?拿几个作恶的匪人?

新政仍是他孜孜所念,而新政所需的即是官家的信任、稳定的局面、有力的同志、堪用的官员,此次归德城之事就是又一次新政的奠基。

承守真与那知县已经从政务牵扯到了学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肇的科举立足儒学,与西陆的礼教、大晟的玄学以及大綦名法之学乃是水乳交融之势。西陆的礼教与宇朝的宗法制度一脉相承,乃是宇朝高宗时,摄政光公基于人皇太昊先天八卦合大禹连山术数,并始祖轩辕道法源流创立以孝义为核心之制度,讲究的是宗祧承继、封建家邦。后宇朝迁宗庙于西陆,则以光公为祖师,创道门冲虚宗。

宇朝中宗时道祖着《道德经》,后有南华祖师《逍遥经》,再有至圣先师革连山之弊,注解作《易经》,以三经为要,再有莱子、颜子、慎子、御子等成绩发扬,乃创道门正教,莱子、慎子、御子分别为清虚宗、太虚宗、玉虚宗开宗祖师。

而颜子则儒道兼修,三经中以《易经》为纲,以至圣先师讲义精炼作《先师论语》,以至圣先师注解的大宇朝国史、乐府、礼制,融汇为儒学五经,后有子参子、舒良子、舆子、思子、颛子、漆文子、卿子、渊子各立宗义,渐成天下显学。儒学不以神仙为偶像,只以至圣先师为师表,以宗法敬拜祖宗崇拜天地;不以斋醮符箓为法门,只论经义,以仁义为根本;不以性命修行为要务,而以纲常教化为操守。虽然大綦、大晟、大肇皆以正道为国学,但是国政已经越来越依赖儒学。因儒学脱胎于道学,以道学为真虚心法,以儒学为正理实学,也是道门儒士所乐见的,毕竟治世非道法所长,而儒学沉淀无道心也后继乏力。

大綦、大晟、大肇所奉太虚宗、玉虚宗、清虚宗与显学相得益彰,却已大为不同,甚至已经渐行渐远。

东国的大晟玄学滥觞于御子所开创的玉虚宗,虽三经并重,却尤尊《逍遥经》,与经学融汇,聚焦于有无之论,又杂糅宇朝阴阳巫觋的‘谶纬’神学,而成玄学。现如今崇有与贵无之辩已经成了大晟朝日常政论,朝野内外,帝王执政不以实务为要,日日清谈非要在这上面争个是非。玉虚宗也是在辩论中不断有人独树一帜,分庭抗礼,假以时日,恐怕玉虚宗只剩个名号,各宗派皆与不同的世家大族紧密结合,而成士族家学。

大綦虽以太虚宗为国学,开了科举先河,但其实儒学上重视的是卿子之学,卿子学于颜子,又以慎子太虚正法为宗旨,以慎子“齐万物”为纲要,在其学生非子、扬子经营下,已经成为外儒内法的霸道。大綦也因霸道而称雄于列国,不过名法之酷烈已经开始反噬大綦朝廷。自大綦开国以来,不过三代,帝嗣夺位之变何止五六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