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134章 有所疑,亦有所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志很快返回韩城。

此时的王三,也已经将韩城境内的势力基本肃清。

整合完毕的人口数量,登记在册的民户一万两千五百户,总人口在八万人。

如果没有王三新一轮的整理,按照万历年整顿出来的户册来看,也不过才区区六万二千人。

当然,王三的势力辐射还没到位,在一些外人难以进入的山沟之中,可能还有几十上百户。

但这些无伤大雅。

将粮草整理之后,通过供销社再分卖,建设兵团成立之后,新的韩城县,有足足十二万之多。

吴志回到韩城,就看到一群建设兵团正在跟着军令干活,将韩城进行乡堡集镇化。

同时,大量的使用人力整顿水道,建设水库,以期普及更多的耕地。

反正水在韩城这里,都是要直接流进黄河的。

不如在入黄河之前,先多截流利用一些。

总之,人开始有活干了,韩城这边的粮草虽然紧巴巴,但好歹能运转起来。

但想要北上,王三还是很头疼的。

小冰期加持下的陕西接下来长达十年的旱情开始显威了。

粮食!粮食!还是粮食!

如果要全力北上,他手里的粮食很快就会消耗完,毕竟他存了一批,足足十万石,用来应急的。

这批无论如何不能轻易动用。

可要是不北上,明朝反应过来前他还没完成计划,那么就很容易遭到四面八方的围剿。

到时候顾头不顾尾,更惨。

至于改种其他作物,只能说产量不够。

粮食都被明朝、大户藏在城市仓库内,强攻不仅麻烦,还会造成大量伤亡。

若王三是流寇军,这些人丢了也就丢了,关键他不是!

他不能乱丢人,否则一直苦口婆心喊的口号,就是一个屁!

北方不能彻底乱了,否则对自己的发展,反而是个拖累。

“三爷,吴志回来了。”

王三神情不变,点了点头:“传。”

很快吴志进来,对王三行礼道:“学生见过先生,幸不辱命,成了。”

“好!”王三总算露出了笑意,“那么我会派人北上,你去配合,尽快完成左挂子他们的军队整编。

粮草等他们初步整顿完就会送去一半,然后尽快攻下宜川县。”

吴志一愣:“三爷不北上?”

“不了。”王三微微摇头,“粮草不足以支撑我继续北上,所以我得放一些人出去。”

“这……”

吴志没想到这一点:“不还是有二三十万石?”

“有。但得存着。”王三手指微微敲定,那十万石,是用来应急的。

接下来长达十年的旱情,需要赈灾的地方太多了。

在崇祯末年玩运营思路的起义,还是在陕西,这是什么地狱难度。

之前王三还没觉得有问题。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

因为旱情的发酵,还只是开春这段时间,他都吓得将本来分给地方仓储的一些粮食,直接下令用来做基建,不论挖井还是挖渠,还是修建水库。

甚至工厂扩张的计划,都被他停了七成,对余的人力,全部投入地方的水利建设之中。

但还是不够,自然径流的水,很难被调动抬升河道,所以王三已经做好了决定。

十月左右,他要带着一批人走一趟泾阳县。

要抓王徵过来。

如今已经崇祯元年三月末,接下来王三将会转向攻打洛川县,然后策应陕北各地所有的诸般将。

五月,他要率军直插延安府城,并在延安府城聚集自己放出去的所有势力。

然后开始尝试攻打延安城。

十月前攻不下来,那就要开始放人离开陕北,让他们去宁夏,去山西,甚至去汉中,四川,商洛,河南,继续扩大根据地。

聚散离合,才能不断强壮。

吴志了解了概况,神情严肃:“学生知晓了,先生所交代,必将全力完成。”

“好!”

王三微微颔首,勉励了几句后就说:“忙了这么久,去休息一下,若是觉得不累,思考总结一下这一次出使的得失,让你未来发展更有规划和脉络。”

“是!”吴志躬身,刚想走,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道,“先生,此次我回归路途,曾经听到一个戴罪的劳改犯,对大同论嗤之以鼻,更言大同论表面上踢开了程朱理学,可实际上却又离不开程朱理学,若是这么发展下去,大概率会陷入内耗与分裂,学生只是好奇,先生可有解法?”

吴志好奇看着王三,发现王三丝毫没有生气,只是陷入了思考,也不惊扰。

片刻之后,王三说:“我且问你,大同论的核心是什么?”

“自然是礼运大同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吴志不假思索的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