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开篇激战1860 > 第86章 兴办海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绪元年,日本在去年败于商团之手后,痛定思痛,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检讨。

在反思中,其国内精英普遍认为,日本的这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军不济。

日本作为岛国,进出皆由海上。

而弱小的海军无法担负起攻防重责,导致其在事件中处处受制。被大清两支非经制的舰队,肆意磋磨,难以回旋,终至惨败。

日本人还反省,若当时陈济怀一意孤行,率领舰队侵犯日本本土,后果如何,不堪设想。

这也正是在与陈济方的谈判时,大久保利通只得选择低头服软,根源所在。

由此可见,海军的建设,对于一个岛国来说,关乎生死命运。

因为有了这些认识,再加上台事之后,日本国内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牌。以胜海舟为代表的,主张大力发展海军的一派,话语权大增。

日本政府也下决心增强海上实力,提高海军地位。

为此,在财政拮据,并还背负着赔款的情况下,日本仍然掀起了一波购造战舰,扩充海军的热潮。

日本海军痛心于本国原有舰只的老旧,就在这一年,一口气向英国订造了三艘新舰。

分别是排水量3,700吨的,中央炮廓式铁甲舰“扶桑”号。两艘排水量2,200吨的姊妹舰,铁壳装甲巡洋舰“金刚”号和“比叡”号。

同时,日本人还对国内的造船厂进行了全面整顿,又开工自行建造了一批新舰。

消息传入大清,立即引起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响。

借着塞防海防大讨论的余温,清廷也很难得高效的作出决定,要北洋南洋并举,创办水师,外购战舰。

后来又在李鸿章的一再争取和运作下,北洋水师被确定为优先发展。

李鸿章对商团水师营在台湾和琉球的表现,以及甲戌兵演时的展示,是很眼热的。

如今借国家之势,终于也能掌握一支海上力量,他内心里自然十分欣喜。

这支水师,也将是大清国的,第一支经制化近代海军。这反过来也意味着,搞这种营生,谁都没有经验。包括李鸿章本人。

当然对于他来说,有一个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可以迅速获得帮助。那就是求助于陈家兄弟。

不过,这似乎不太可能,无论是从利害关系,还是自尊心上。

那就自己干吧。缺人就从全国调,技术不行,就从海外招募。缺船就让船政造,还可以向外国买。

反正朝廷已经发下话,要大力筹办。既有了金主,那就有钱好办事了。

而营建水师,自然就得装备舰船。现今对面的日本,都已经行动起来了。那大清这边也不能慢了步伐,咱也要进口战舰。

购买建造战舰,那可是个技术活,里面学问多得去了。

并且从战舰式样的选择上,也能看出一支海军的领导者的战略思路。或者也可能没有思路。

朝廷点了头,并且出钱,可以外购军舰,但李鸿章却没有外购的渠道。于是便不得不求助于西洋使节。

这时,英国公使托马斯?韦德,为李鸿章推荐了一种新颖的战舰,“伦道尔”式炮舰。其名称,得自其设计师,英国人乔治?伦道尔。

这是一种小型军舰,一般只有数百吨大小,全蒸汽动力,转向灵活,并装有一门巨炮作为主要武器。据称以此重炮,可克制铁甲巨舰。

这门火炮在射击时,采用整船瞄准的方式,整艘军舰便如同一个水上炮台。从其小船背大炮的外观,又被称为“蚊子船”。

这种军舰一经推出,便以其低廉的价格,傲人的火力,得到了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在内的,多国海军的推崇。

再加上优秀的营销,销量颇佳。仅皇家海军,就采购了数量众多的“蚊子船”。

其实,这种炮舰,因其体型的原因,若出海作战很是不便。根本无法在远海的风浪中发挥火力。甚至连远航都会存在相当的危险。

但以其装备的重炮,和灵活的舰体,在接近静水状态的港口遂行防御,倒不失为一种利器。

对于皇家海军这样,规模庞大,布置全球,需要应对各种作战形式的海上力量来说,“蚊子船”这种扮演辅助角色的军舰,当然必不可少。

但对于一支小型海军,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仍以此种舰船作为主力,就只能体现出,其近岸防守的建军理念。

而李鸿章就选择了“蚊子船”,作为大清水师第一批外购的军舰。

这其中的考量,一定很多。既包括对海防理念上的认识,又有价格方面的考虑。

或许还有水师新创,选取军舰要由小及大,从易至难,逐步推进的想法。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就得另外琢磨了。

总之,自光绪元年起,李鸿章在托马斯?韦德的协作下,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开始订造“蚊子船”。

后来陆续增订。又在他的鼓励下,沿海其他省份,也多跟进购买。再加上国内仿造的,总计共获得了十余艘同类舰只。

而这些炮舰,最后也多归至北洋旗下,承担起,为大清守护北方沿海门户的重任。

随着这一批批新舰的到来,北洋水师也渐有规模。相比之下,南洋方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清廷最初的旨意,海防建设,南北并举。

其中北洋水师,从零起步,发展迅速。

而南洋方面,却是局面复杂。

大清的南洋,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名义皆归南洋大臣统管,实际上分属各家督抚。

水师的情况也是如此。南洋地界,原本就存在着数支近代水师。

其中,商团水师营不必言说。福建船政水师,虽用公费,但却隶属于船政局旗下,属于企业编制,并非国家经制。

而在广东,虽自林则徐主政两广时起,便陆续有近代舰艇零星装备。但历任督抚,对这项耗费巨大的事业,都不感兴趣。

因此广东水师徒有名号,战力却很是不足。且其编属,与旧式水师并无差异。

南洋如此杂乱,身为南洋大臣的陈济方,更是无心整合。

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