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樱花树下的剑 > 第180章 谋定而后动(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奈良樱落笑着反问:“你觉得决定这场战争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你考我呢。”山中里美了解奈良樱落,知道他不会无缘无故的说这个故事,那么必有缘由,虽然心中怀疑,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从一般人的角度看,赵括确实不行。但从上位者的角度看,赵括做的还算可以。”“很多人以为赵国是中了反间计才启用了赵括,但临阵换将本就是大忌,这个时候换人,那么换上的人一定是要对下服众,对上有符合利益集团利益的人。如果赵括不服众,那么被围四十多天,弹尽粮绝之际还能组织军队有效进攻,没有哗变。而且赵括身先士卒,在他死了之后,四十万赵军才投降的。注意,是他死了之后,军队才投降的。”

“这样在军队中甚有威望的人,可以完全掌控军队的人,怎么能是一句纸上谈兵能概括的呢?”“如果赵括是个庸才,为什么要偷偷换上白起,为什么要打信息差,原先的守将王龁可不差。因为对位的是廉颇,如果王龁是庸才,廉颇也必定是庸才。”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山中里美念叨起了书中的原句。

“为什么换赵括?因为廉颇不行吗?不尽然也,因为廉颇与王龁的对峙,看似不胜不败,但是却消耗了海量的钱粮。上位者讲究利益对等,如果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没有达成战略目的,廉颇就是不合格的,这很简单。”

“如果赵括不是庸才,为什么要用重金用反间计换赵括上,也很简单,因为这样海量的消耗钱粮的对峙,秦国也受不了了,秦国也想速战。”“既然是速战,那么就是决战,理所应当的派出了秦国最强的将领,并且还与赵国打信息差。战场瞬息变化,信息差往往决定着胜负的走向。”

“反间计的战略目的不是赵括,而是赵国的决策层。”“这有点像是你说的冷战思维,在反间计的作用下,赵国在两国的心里博弈中先败下阵来。从换将的那一刻,赵国就已经有了败相,这和换谁无关。”

“赵括为什么会中计?”“因为白起敢拿十几万人的命不当回事,敢用这么多人当诱饵,诱敌深入,这个时候赵括不上,他手下的将领也不同意。因为这十几万人不是诱饵,而是天大的军功,而赵括是贵族,他虽无法理解底层军士对军功的渴望,但也不能压制着汹涌的战意。军心是很重要的。”

“因为不知道对面是白起,所以赵括理所应当的认为王龁没这么大魄力,那么这就是战机,所以全线出击。这就是信息差的作用。”

“白起的战略就是对赌,风险亦很大,如果他没有切断赵军的粮道,那么他就会陷入巨大的危险。”“胜负往往就在一瞬间。”

“赵括被围,并不代表他败了。白起一时间也吃不下赵括,因为兵力相差不多。相反,被围的时候赵括没有第一时间突围,他是在等。等什么?等援军。如果赵国的援军先到,那么内外夹击下,秦军必败。”

“同样,白起也在等,他一边死围,一边死等秦国援军。”“这个时候战争的局势已经不在战场内,而是在战场外。”“赵国决策层内部已经吵起来了,这个时候想的不是动员全国去决战,而是想着谈判。”“而秦国呢,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国的王亲自下场,征召十五岁以上青壮上战场打决战。这种魄力这种决心,赵国决策层怎么比?”

“赵括没等来援军,但是白起等来秦国举国之力凑过来的青壮,赢得了最后一战。”

“这场战争输在赵括吗?不,输在了赵国决策层的魄力不足。”“这场战争后秦国再也没有对手。”

“司马迁写这一场战争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他所能参考的只有零散的秦史,然后脑补出的故事。秦史对于敌对方自是会大肆抹黑,并抬高自己这边的将领,这是一定的。因为没有赵史作参考,加上司马迁的认知局限,纸上谈兵也就跃然纸上了。”

“事实上这场战争已经和赵括没什么关系了,他做到了自己为将该做的,我觉得很好。”说到这里,山中里美反问:“可是,这和我们这场战争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吗?”

“你还是没有看透本质。”奈良樱落说着,又问道:“秦国灭楚,怎么灭的?”

见山中里美沉思,奈良樱落说道:“秦王嬴政问王翦灭楚要多少人,王翦说要六十万,而李信只要二十万,所以秦王用了李信。”

“李信前面很顺,一路平推,后遇到项燕,大败,还被追了三天三夜,被项燕杀了7名都尉。楚国士气大震,李信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秦国。”

“嬴政亲自去王翦家将老将军请出来,给他六十万大军,打了平舆之战,才大败项燕,灭了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