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皇明皇太孙 > 第443章 谥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王行事无度,怕是不妥。徐王素有文名,令徐王前往杨府吊丧。”朱允煐直接开口,也算得上是定下一个基调,“令内帑出黄金百两、银千两,仲宁清廉,丧仪自有朝廷承担。仲宁家眷,朝廷也该赡养。”

这一下也使得一些文臣激动,皇帝这样的表态让不少人心里开心。这大概就是朝廷尊重贤良的表现吧,君王如此尊贤,这当然也会让一些人产生‘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心思。

朝廷赠以葬仪等等,这其实算不上特别夸张的殊荣。不要说一些重臣了,就算是一些品级还算比较高的文武,他们的身后事,朝廷或多或少也是会有些表示。

看着文武百官,朱允煐继续说道,“追赠仲宁太子少师、陪葬东陵。”

这一下也让一些人有点意外,杨靖如果陪葬孝陵,大家觉得说得过去,这到底是太上皇提拔、重任的大臣。或者是在为当今皇帝修的长陵,也说得过去。

只是如今是陪葬在‘先皇’的东陵,这就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太好了。

朱允煐看得出来底下文武的心思,不等他们反对就说道,“仲宁早年兼太子宾客,掌侍先皇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父皇在时,也曾多次夸赞仲宁。如今仲宁陪葬东陵,也是一段佳话。”

既然朱允煐都这么说了,自然也就没办法继续反对下去了。因为杨靖的履历当中,还真的有曾经在大朱门下的经历,要说杨靖是‘三朝元老’,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更何况很多人也都很清楚,在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不只是为了推崇皇权,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老朱此前可是定下过殉葬的制度,也就是朱允煐登基后才给废除了。

至于皇陵的一些名称,基本上也都是老朱的心思。其实按理来说,老朱和马皇后的陵墓肯定是‘祖陵’,但是老朱早早的定下‘孝陵’的名称。不只是因为马皇后谥号是‘孝慈’,也是为了彰显‘以孝治天下’之意。

而大朱和常氏的陵墓被定为‘长陵’,主要还是因为朱允煐登基了,追封他的父母为帝后。要不然的话,大朱这个‘常务副皇帝’的陵墓也只能是‘懿文太子墓’,他毕竟没有登基。

老朱给小朱选址的陵墓,老朱此前属意是‘定陵’,意思自然也是‘定鼎天下’之意。只是朱允煐一听就急了,他可不想几百年后被拖出来挫骨扬灰。

还是‘长治久安’更好,所以朱允煐的陵墓也是被定名为‘长陵’,在孝陵西侧。和长陵一左一右,也算得上是可以在百年后一直陪伴在老朱的跟前。

这可是老朱最骄傲的事情之一,甚至朱允煐觉得老朱还是在怂恿着小小朱呢。说不定以后不存在所谓的明皇陵集中在北平的昌平黄土山,而是要集中在紫金山了。

只是这些事情,朱允煐觉得不需要强求。毕竟以后肯定是要迁都北平的,不可能是等到皇帝驾崩了再千里迢迢的运回来。朱允煐觉得也就是等到他驾崩后运回紫金山就行,老朱估摸着觉得儿子、孙儿在身边就行,重孙在不在其实未必那么重要。

朱允煐扫视一眼文武,说道,“仲宁病故,诸位爱卿认为该是何谥号?”

谥号,在大明朝可不陌生。比如说朱允煐的岳父徐达就是‘武宁’,这基本上也确定了大明朝的武将最高的谥号就是‘武宁’了。而朱允煐的外祖父常遇春的谥号则是‘忠武’,大名鼎鼎的岳飞在南宋时就被追谥‘忠武’。李文忠谥号‘武靖’,沐英谥号‘昭靖’。

武将的谥号,实际上现在看似没有具体的严格限制,但是墨守成规的一些东西也可以看出来了。

和此前的朝代不同,尤其是现阶段,没有严格要求武将谥号第一个字必须是‘武’。

只是大家也都明白,常遇春和沐英的情况特殊,所以基本上也就是稍微特殊一点。而其他的武将,基本上也都是谥号第一个字为‘武’,肯定也不可能超过徐达了。

而文臣这边,谥号的规矩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死后没有谥号,大朱的‘老师’宋濂也没有谥号。刘伯温,依然没有谥号。

这也再次证明了大明朝开国之初有着的武贵文轻,武将们一个个的谥号该有的都有。而文臣的话,现在的杨靖几乎要成为第一个被官方认定的重臣予以谥号。

这一下也使得不少文臣激动起来了,要说他们对于地位不满,这是早就有的事情了。

开国之初,武勋们没少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那些骄兵悍将们,也没少排挤、打压这些文臣。可是没办法,太上皇本身对文臣就不是特别喜欢,文轻武贵的现象一时无法扭转。

一瞬间也有不少的文臣激动的要流泪,他们觉得是真的冤枉了当今天子。

当今天子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很多人听说过他早慧,地位尊崇等等。但是在那个时候,也都听说了皇太孙不亲近儒家、喜欢武事等等,甚至有着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