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193章 刺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你是瑟尔丹的儿子?!”

那汉子正是瑟尔丹的儿子额鲁。

自五月十五日起,瑟尔丹和额鲁两人各自带了一个小队向西出发。十几天后,当他们走到绥芬河的岔流舒藩河时,两支小队分开。瑟尔丹的目标是珲春,他那一队从舒藩河中游向南,翻过大山进入举尔和河流域,顺流而下就会抵达;额鲁这边则顺着绥芬河一路向西,翻过大岭,直奔宁古塔。这两支小队除了要刺探清军的军事部署,抓舌头也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说来也巧,刚才那会,额鲁是躲在树上观察那两艘官船的,没想到富尼扬阿他们就一头撞了上来。眼看躲不开了,那就只好开打。要不是他看到手下人大腿中枪,行动不便,富尼扬阿他们一个都活不下来。

额鲁说完,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土,对身后一人道:“定次,你和平治带上十兵卫,押着他们四个回去,剩下的人跟我走。真他妈的,这一上午都耗在这儿了。”

说话间,几个队员已经将散落在四周的战马都给找了回来,又从远处将自己这些人的马给牵了过来。额鲁给定次留下了十几匹马,自己则带着剩下的队员一路向西而去。

几天之后的清晨,额鲁他们一行七人终于抵达了宁古塔旧城二十里外的一处村子附近。

这里属于肃慎故土,唐代开元以后为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明代是奴尔干都司窝集后卫建州女真人居地。

在清人吴振臣所着的《宁古塔纪略》上说,相传过去有兄弟六人,各居一方。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所以宁古塔虽有塔名,实则无塔。

此地“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又是通向诺雷、库尔喀齐、索伦、奇雅喇、班吉尔汉费雅喀、赫哲费雅喀、库页费雅喀、奇勒尔等部必经之地。是清代盛京以北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清代的宁古塔城有新旧两城,东西相距五十里。旧城位于松花江以东,花兰河南岸。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曾在此驻扎军队。到了康熙五年,又在瑚尔哈河边(牡丹江)的觉罗城西南五里处修筑新城。

额鲁爬上了一颗大树,掏出望远镜向北看去,视野里尽是一望无际的田地。此时不远处的村子里,渺渺炊烟已经升起,隐约可以听见村子里的狗叫声。

额鲁看了一会,这才从树上悄悄溜了下来,转身翻过一处山包,自己的队员和马都呆在山坳深处的密林里。

“队长,怎么样?”几个队员看到额鲁回来了,起身问道。

“你们过不去,只能我一个人走。”额鲁说完,便走到自己的马旁,从马背上取下一个大包袱。打开后,里面是一身满人的行头:一件半旧的羊皮坎肩,一件夹袄,一条单裤和一双土布鞋,除此以外,还有腰带和一个褡裢。

这身衣服就是他以前的穿着。而他的那根辫子还留着,一直没割。这还是赵新跟他说的,先别割,以后没准儿就要用到。

额鲁先是换下衣服,又从马背的包里取了个剃刀出来。他走到溪水边,往已经长出一寸多长的头发上淋了点水,又让其他队员帮自己把头刮干净。

一番装扮后,额鲁挎上褡裢,对其他队员说道:“在这里等着,最晚我后天晚上回来。”

半个时辰后,当额鲁路过村子里的一处院落时,一个老人推门走了出来。他打量着额鲁面生,便操着满语问道:“哈哈(满语称呼男人),你这是打哪来的啊?”

额鲁一看,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笑着答道:“玛法,我是商尖河的泰宁村的,去城里看亲戚。”

“哦。那可不近啊。”

“是啊,天黑就出来了,走了一天了。”

“进来喝口水吧,从这到城里还有七十多里地呢。”

“哎。”额鲁点头答应着,跟那老人就进了院子。

这个时代的宁古塔,除了流放人员,本地居民生活还算富足。本地旗人土着出门从不带盘缠,途中经过民户可以随意食宿。而每户人家遇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不认识,皆是“马有青刍客有粟”。来人食宿及马匹草料全管,不取分文。民风淳朴,性情憨厚。

老人看额鲁身形健壮,面容憨厚,心中也是喜爱。趁着喝水的功夫,一边抽着旱烟,就聊了起来。

“玛法,我是头一回去城里,听说那里可热闹了。”

“唉,最近城外来了不少官兵,听说是要去东边打鄂罗斯人。你进城时可得小心点儿,别冲撞了官老爷。”

“啊!来了多少人啊?”

“说不清,前院那家昨天刚从城里回来,说城外的大营里密密麻麻的有好几千人。”

“嚯!那我可要去见识见识。”

“听我的,哈哈,看完亲戚早点回家。”

“玛法,听您这话的意思,城里不太平?”

老人叭叭的抽着旱烟,起身又给额鲁倒了碗水,这才道:“天下哪乱,咱这地方也不会乱。我听说阿桂中堂要在本地征兵,小心被官爷看上叫你从军东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